《商君列传》读后感1000字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商君列传》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讲的是商鞅变法的故事,其实他姓公孙,可以叫他公孙鞅。
年轻有才,从魏国的相国公孙痤就能看出来。公孙痤快不行的时候向魏王首推的就是公孙鞅,但要是不能被魏国所用就要杀掉他。一个人可以优秀到特别被看好,又特别被忌惮。
魏王终究没当回事儿,终究也还是让他去到了秦国。秦孝公一开始也并没有多看好他,他也是托关系见的秦孝公。头两次面试,他跟秦孝公讲的都是尧舜治国,王道仁政和教化,秦孝公都快听睡着了。秦孝公想要能立刻出成效的东西。于是,他开始跟秦孝公将霸道。秦孝公立马就精神了,把他留在身边,跟他聊了好几天。这么看来,不是公孙鞅选择了变法,而是秦孝公选择了变法,公孙鞅是执行官。公孙鞅这也是三次才投准了秦君的所好。
公孙鞅施展“抱负”的几步走:
第一步,确定秦孝公的意愿,在朝堂“舌战群儒”,Battle大胜(爱吵架和想吵架的人的区别就是:爱吵架的人习惯头脑发热、张嘴就来,想吵架的人日常清醒,还早就想好怎么吵了),获得秦孝公的坚定支持。
第二步,拟定律法,这个可能早就有准备了,至少有雏形了,当然,可能也免不了在秦国先考察了一段时间。
第三步,确定自己的权威,从基层,城门移木赏金,让百姓相信他言必行。从上层,对触犯律法的太子和公子虔,依法行事,让秦人都意识到,在商鞅立的法面前,秦人是真不分上下。
第四步,这个给力,变法之初,有一些人说怎么怎么不好,推行了几年之后,大家也习惯了,说怎么怎么好的还是这一波人。公孙鞅直接把他们发配到边远地区了,秦国本身就比较偏远。公孙鞅给出理由是“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以后再也没人敢议论他立的法了。你说给力不给力。
公孙鞅走的是法家的路线,变法图强,确实取得了成效。
但,法这种东西,立竿见影,但也是把双刃剑。治理、变法,要力度也要温度。但是公孙鞅没考虑这方面,或许他也不在意。有人好言相劝,让他不要积官怨和民怨。是的,除了秦孝公,他从上到下都得罪了。但,变法这事儿其实不是秦孝公的选择么?把变法惹来的仇恨都自然而然推到公孙鞅身上了。是啊,谁敢怪君王,有错也是公孙鞅的“错”。公孙鞅对自己的业绩很满意,也没把劝他的人的.话当回事儿。太史公对公孙鞅的评价是“残忍刻薄”。
能立竿见影的东西,一旦倾倒,也快得很。其实,当时各诸侯国都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变法,什么吴起变法、庞涓变法之类的。但改变规则就会各走一部分蛋糕,就会有反对的声音和力量,诸侯需要上层团体来拥护自己的权力,所以比纳法都是局部的,部分层面的。碰触到上层团体的利益时就会体现出一定的妥协性,走走制衡的法子啦,变法也就逐渐走样甚至复辟,而秦孝公却是其中进行最彻底的。历史将变法与公孙鞅联系了起来,但,明明是秦孝公选择变法,明明是秦孝公坚持变法,在我看来。而且秦孝公还找到了公孙鞅这么个帮自己推行变法图强还谁也不怕得罪谁的轴人。公孙鞅,成就了秦国,还替秦孝公背了锅。
秦孝公选择坚持变法的时候,或许已经为秦国强盛到统一六国做好了铺垫。但也为“统一后的天下不堪苦于秦,致秦二世而亡”埋下了伏笔。
本来到上一句就结束了,但是说到秦二世而亡,不免思维又发散了一下。从秦孝公到始皇帝,历经六世,秦人都这么过来了。怎么统一了之后才二世人们就受不了呢?或许是因为依靠权力支撑着的东西是没法普世的吧。在我看来,欲将一样东西推行普世,本身就是一种妄想。奋六世之余烈,玩的全是霸道,天下得手之后却需要王道了,但秦君和他带的领导班子没有相关经验啊,他又怎么会在意王道仁政是个什么鸟?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zwtc/duhougan/2021-11-26 081818/407764.html